Nature:人造肉!
也許有一天,你在餐館里吃到的一份香噴噴的烤雞或牛肉,并不來自于動物的某個部位,而是取自實驗室和試管,你還仍舊可以滿心歡喜地享用嗎?
不需要傳統養殖、屠宰和加工過程,僅僅在實驗室培養動物細胞,這就是培養肉(人造肉)的生產過程。2013年,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Mark Post團隊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塊培養牛肉漢堡。
廣義的人造肉概念,包括植物蛋白組成的肉類(基于植物的方法)和細胞培養產生的肉類(基于細胞的方法)。狹義的人造肉概念,是指通過在實驗室環境下培養動物肌肉細胞,模擬自然生長的過程,最終形成可供人類食用的肉類產品。對這種由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通過細胞培養技術制造的肉產品,目前并沒有一個全球統一的官方名稱。在不同的語境中,人造肉可能被稱為“實驗室肉”(Lab-grown Meat)、“培植肉”(Cultured Meat)、合成肉(Synthetic Meat)、“清潔肉”(Clean Meat)或者“免屠宰肉”(slaughter-free meat)等。
2023年7月4日,“Lab-grown meat: the science of turning cells into steaks and nuggets”在Nature雜志發表,該報道表述了人造肉的未來發展方向和可能存在的發展阻礙。
食品安全隱患
目前,人造肉的食用安全性尚未完全確立,生產人造肉的不老細胞可能會積累突變,形成腫瘤。此外,為了保證和正常紅白肉同等的營養價值,用植物細胞和雞肉脂肪合成的人造肉可能含有人工色素添加和添加劑超標的情況。FAO指出,與其他食品一樣,培養肉將需要限制有害細菌、過敏原、殘留抗生素、生長激素和其他因素。
能源消耗
制造培養肉的初衷是探索一種更可持續和環保的肉類生產方法,以減少對傳統畜牧業的依賴并減輕對土地、水資源和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巨大壓力。然而,到2030年,制造培養肉仍將比牛肉生產每公斤需要多約60%的能源。雖然根據分析,如果能源來自可再生資源,培養肉的碳足跡可能會比傳統肉類更小。
成本高昂
人造肉”在工藝上十分復雜,其需要研究人員用糖、氨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喂養”干細胞,讓它不斷“長大”,從而最終實現量產。
在為GFI準備的報告中,辛克和CE Delft的團隊列出了培養肉制造的預測。最樂觀的情每公景是斤成本可降至約6美元,而傳統肉類的基準成本為每公斤2美元。然而,其他研究更為悲觀,預測未來培養肉的最低成本每公斤為37美元。
雖然,“人造肉”面臨著健康隱患、成本高及能源消耗大的問題,但由于其能夠滿足當代人們對于低脂肪、低熱量食品的需求,并減少養殖動物帶來的碳排放,“人造肉”仍然被視為極具潛力的發展項目。
今年6月,美國監管機構批準了培養肉,使得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將這種食品推向市場的國家。UPSIDE Foods公司與三星級米其林大廚Dominique Crenn合作,計劃在她目前的魚食餐廳銷售該培養肉。
那么,你愿意將“人造肉”加入你的菜單嗎?
-
焦點事件
-
科技前沿
-
項目成果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