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這位“理工男”,還是古典音樂“狂熱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15.shtm
![6555a047e4b03b5da6d035d1.jpg](http://news.sciencenet.cn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6555a047e4b03b5da6d035d1.jpg)
???
林維維,東南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于磁學與自旋電子學前沿物理研究,用熱愛和堅持澆灌科研成果。目前主要學術研究成果包括反鐵磁自旋輸運、隧道磁熱電效應、自旋電荷轉換、電場調控磁矩、電流翻轉磁矩、自旋交換等。發表國際SCI學術期刊論文47篇,包括Nature Physics 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4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在研究領域內享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江蘇特聘教授,江蘇省雙創團隊的核心人員。同時擔任Frontiers in Physics和Physics Letters A期刊客座編輯,Nature、Nature Physic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審稿人,以及PRESTIGE Marie Curie項目專家評估人。
學術的“演奏者”
播種理想,蓄勢待發
研究生階段,林維維師從南京大學固體物理專家胡安教授和桑海教授,學習磁學和自旋電子學方向,彼時的他對科研工作充滿熱情。2002年末,胡安教授從國際磁學會議上帶來的關于純自旋流的新概念,引發了他對這個研究課題的興趣。2007年完成了題為《磁化反轉及純自旋流的產生與探測》的博士學位論文。自旋電子學作為上世紀末出現的新興研究領域受到國際物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很快成為凝聚態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分支。
巨磁電阻效應帶來了物理原理和材料的突破,并成功應用于磁性存儲器,推動計算機硬盤容量飛速發展,人類社會加速邁向信息時代。林維維親歷了這一技術更迭的過程,見證了自旋電子學對現代信息社會的貢獻,堅定了自己在這一科研領域扎根鉆研、繼續探索的想法。至此,科研與熱愛的種子已經播撒,蓄勢萌發。
![6555a06ee4b03b5da6d035d5.jpg](http://news.sciencenet.cn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6555a06ee4b03b5da6d035d5.jpg)
耕耘不輟,精進科研
法國作為自旋電子學的搖籃,在這個領域有很多出色的實驗室和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Louis Néel、Albert Fert教授等在內的頂級專家。2009年初,已經在國內取得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的林維維老師抱著進一步精進的想法,動身前往法國從事博士后工作。在法國,他和自旋電子學領域頂尖大師面對面交流,接觸最前沿的磁學和自旋電子學研究,鉆研科研難題。
留法5年后,林維維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跟隨世界磁學領域最高獎項奈爾獎得主錢嘉陵教授繼續學習。
![6555a082e4b03b5da6d035d7.jpg](http://news.sciencenet.cn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6555a082e4b03b5da6d035d7.jpg)
與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Albert Fert教授合影
導師和同事們對實驗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認真態度讓林維維印象深刻。做一個物理實驗前,他們會先明確合適的實驗工具,比如找到匹配螺紋的螺絲起子。做好事先籌劃,事半功倍。堅持不斷調整儀器,直到拍出一張準確清晰的圖像。花大量時間優化改進方法,認真觀察實驗中的每一細微環節,力求精致。將每個步驟做好,追求完成更高質量的實驗是林維維從同行身上學習到的優秀科研方法。
生活的“藝術家”
仰望星空,高雅品味
走出卷帙繁浩的科研與學術,林維維老師對生活懷揣一顆熱忱之心。古典音樂,是他從小耳濡目染的興趣與愛好,給予了他審美直覺。自學生時代起,林維維老師就習慣將思緒沉浸在抑揚起伏的古典音樂中,來調節一天學習和工作。“每天兩個小時,專門聽,專心聽,不做其它事。”他相信未來是一場馬拉松,這既是腳踏實地的磨煉歷程,也是仰望星空的羈絆之旅,要為自己的所愛留足時間,才能給未來的發展創造空間。
![6555a09fe4b03b5da6d035d9.jpg](http://news.sciencenet.cn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6555a09fe4b03b5da6d035d9.jpg)
???
在法國留學期間,他相繼游歷了德國、奧地利等音樂圣地,探訪了莫扎特、貝多芬、舒曼等偉大音樂家的故居,也拜訪了他景仰的福特萬格勒、卡拉揚等古典音樂巨擘工作生活過的地方。在科研工作的閑暇之余,他常閱讀音樂大家的傳記,參加古典音樂會。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09年瑞士的盧塞恩音樂節,可以親臨現場觀摩指揮大師布列茲的排練。那種激情洋溢的投入與忘我,深邃與品味,“使不可能成為可能,使可能成為現實”的意義與價值深深觸動著當年在科學之路上兀兀求學的林維維。“很多物理學家在音樂上也有造詣。普朗克、愛因斯坦等都是古典音樂迷,而且他們的鋼琴、小提琴演奏很專業。”林維維認為,這是因為音樂與科學一樣,都要和“細微”較真,對“合作”下功夫。正如“失之毫厘,謬之千里”,一支樂隊會為了一個音準而重復數百遍的練習,科研工作中也會為了一個數字而進行上百遍的重復實驗與計算。
![6555a0b8e4b03b5da6d035db.jpg](http://news.sciencenet.cn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6555a0b8e4b03b5da6d035db.jpg)
???
![6555a0c1e4b03b5da6d035dd.jpg](http://news.sciencenet.cn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6555a0c1e4b03b5da6d035dd.jpg)
???
腳踏實地,以“樂”動人
常言道,“樂莫樂兮新相知”。音樂也為他結識了許多在科研和生活中互幫互助、亦師亦友的同伴。無論是網上的博客論壇還是線下的直接交流與接觸,音樂中的情感紐帶往往帶來真切的身份認同。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期間,林維維老師在科研閑暇到皮博迪音樂學院聆聽雷昂·弗萊舍、美島莉等音樂大師班。2008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錢嘉陵教授在南京大學的講座中,林維維敏銳辨別出了作為謝幕的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得到了錢嘉陵教授的青睞和賞識,兩人經常同行參加音樂會,相互交流物理科研和音樂感悟。錢嘉陵教授不僅是國際上德高望重的物理學家,也是一位專業的鋼琴演奏者。
![6555a0d4e4b03b5da6d035df.jpg](http://news.sciencenet.cn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6555a0d4e4b03b5da6d035df.jpg)
???
回國任教后,林維維老師經常和同學們分享這些故事,而每一支科研隊伍在他看來也更像是一支“交響樂隊”。他堅持認為“同行非冤家”,堅信科研的成果是眾人學術水平的共同展現,科研的過程更是為了“讓大家成為朋友”,在他的學術團隊中培養共同愛好,交流合作,互幫互助,收獲科研成果與體驗。
林維維老師也堅信“藝術愛好是可以去發展和繼續的,這是一種很好的熏陶和培養,特別是一種審美,這種審美會影響到你的科學研究上。”一種自己熱衷的藝術或愛好是生活與工作行穩致遠的必需品。這塑造著個人性格,熏陶著審美體驗,幫助每一位科研人發現生活與科研的意義。
教育的“指揮家”
有“品質”的科研
2019年末,林維維老師來到東南大學物理學院任教。除了深耕于自旋電子學領域,林老師在育人上也傾注了十足的熱情,以人格魅力引領學生的成長之路,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
每天早晨,林老師會準時出現在實驗室,了解同學們的計劃;每天下班前,林老師會再次到實驗室,和學生討論科研進展并給出建議。此外,他經常到實驗室幫助學生排查、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定期的指導和不定期的交流相結合,林維維老師為課題組成員的科研提供了專業的學術指導,充分把握每位學生的科研進度,督促他們在科研道路上披荊斬棘,收獲進展。
![6555a0f9e4b03b5da6d035e1.jpg](http://news.sciencenet.cn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6555a0f9e4b03b5da6d035e1.jpg)
???
追求做有“品質”的科研是林老師對課題組學生提出的期許。交流實驗進展時,林老師常勸勉學生不能做“差不多先生”,要不遺余力關注每一處實驗細節,提升實驗成果品質。物理實驗存在很多有意思但容易被忽略的實驗現象,稍有差池,非但不能發現這一現象,還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實驗結論。課題組的同學們把林老師嚴謹的治學方法謹記在心,用心做好實驗的每一步驟,優化實驗細節,提升實驗品質,將投入的精力轉化成有效的科研成果。
![6555a10de4b03b5da6d035e3.jpg](http://news.sciencenet.cn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6555a10de4b03b5da6d035e3.jpg)
???
有“溫度”的育人
林老師在指導學生做學術匯報時,充分運用自身的音樂素養,關注報告的節奏感。報告人的節奏要像故事情節一樣的起承轉合和音樂旋律般的抑揚頓挫、有張有弛,讓聽者能輕松地明確報告的重點,厘清匯報的邏輯。對于缺少充足科研時間和科研知識支撐的本科生,林維維老師因材施教,著重訓練他們“呈現”的能力,即把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清晰全面展現給觀眾的能力,側重理解、鍛煉表達。
![6555a121e4b03b5da6d035e5.jpg](http://news.sciencenet.cn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6555a121e4b03b5da6d035e5.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