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化學(xué)檢查方法介紹--血清銅(Cu2+,Cu)
血清銅(Cu2+,Cu)介紹:
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許多酶的重要組成成分。銅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具有重要作用。
血清銅(Cu2+,Cu)正常值:
分光光度分析法、比色法:
出生-6個月: 3.14-10.99μmol/L (20-70μg/dl);
6歲: 14.13-29.83μmol/L (90-190μg/dl);
成人:
男:10.99-21.98μmol/L (70-140μg/dl);
女:12.56-24.34μmol/L (80-155μg/dl);
妊娠足月:18.53-47.41μmol/L (118-302μg/dl);
成人(紅細胞):14.13-23.55μmol/L (90-150μg/dl)。
血清銅(Cu2+,Cu)臨床意義:
(1) 增多:
① 內(nèi)分泌疾病:生長激素缺乏癥、艾迪生病、使用雌激素等、
② 精神、神經(jīng)疾病:抗痙攣劑的使用、偏食癥(Pica)等。
③ 骨肌肉疾病:骨形成不全癥、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
④ 消化系:肝疾病、膽道閉鎖癥、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毛細膽管性肝炎、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等。
⑤ 血液及惡性腫瘤疾病:白血病、惡性淋巴瘤、骨肉瘤、鐮狀細胞性貧血、卵巢癌等。
⑥ 感染性疾病。
⑦ 其他:妊娠、口服避孕藥、糙皮病、急性心肌梗死、原發(fā)性肺動脈高壓癥、老年性黃斑變性癥等。
(2) 減少:
① 攝取不足:動物性蛋白質(zhì)缺乏的飲食食品加工中銅丟失(粉乳)、苯丙氨酸牛奶治療中苯丙酮酸尿癥、完全靜脈高營養(yǎng)法(不含銅)、精神性厭食癥等。
② 吸收障礙:
A.先天性銅吸收障礙:鬈發(fā)綜合征(Kinkghair syndrome)。
B.脂肪瀉、慢性腹瀉、蛋白漏出性胃腸癥、兒童脂肪瀉。
③ 過度喪失:從尿中排泄過多:腎病綜合征、庫欣綜合征、使用類固酮等。
④ 先天性肝臟銅代謝異常:wilson綜合征(肝豆狀核變性綜合征)。
⑤ 其他:服用鋅劑。
血清銅(Cu2+,Cu)注意事項:
檢查前: (1) 抽血前一天不吃過于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jié)果。
(2) 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后,應(yīng)開始禁食12小時,以免影響檢測結(jié)果。
(3) 抽血時應(yīng)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血管的收縮,增加采血的困難。
檢查后: (1) 抽血后,需在針孔處進行局部按壓3-5分鐘,進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腫。
(2) 按壓時間應(yīng)充分。各人的凝血時間有差異,有的人需要稍長的時間方可凝血。所以當皮膚表層看似未出血就馬上停止壓迫,可能會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滲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壓時間長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傾向,更應(yīng)延長按壓時間。
(3) 抽血后出現(xiàn)暈針癥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應(yīng)立即平臥、飲少量糖水,待癥狀緩解后再進行體檢。
(4) 若局部出現(xiàn)淤血,24小時后用溫?zé)崦頋穹螅纱龠M吸收。
血清銅(Cu2+,Cu)檢查過程:
暫無相關(guān)信息
相關(guān)疾病
小兒銅缺乏癥綜合征,肝豆狀核變性,小兒肝豆狀核變性,骨肉瘤,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腹瀉,庫欣綜合征,小兒營養(yǎng)不良性消瘦
相關(guān)癥狀
貧血,心音異常,猝死,脊柱和四肢畸形,關(guān)節(jié)疼痛,身痛,黃疸,脾腫大,腹部腫塊,肝腫大